專業農業機械供應商
新華社沈陽1月31日電題:村里有了烘干塔
新華社記者張倵瑃、鄒明仲
數九寒冬,正是東北滴水成冰的季節。在遼寧省昌圖縣東興村,金燦燦的玉米粒通過皮帶輸送機緩慢前行。被提升機提到約20米高后,玉米粒進入烘干機,經過幾個小時的烘干,便可入倉存儲。忙碌的時候,這個烘干塔一天可烘干300多噸玉米。
東興村黨支部書 記吳艷良很是感慨:這座2017年12月新建的烘干塔,從資金籌措、聯系廠家到動工、建成,是村子忙碌很久的結果,實現了全村多年來的心愿。
有了這座烘干塔,村民的玉米儲存更方便了,村民們也不用再擔心玉米受潮發霉。全村告別了此前玉米集中上市而面臨的價格風險,可錯開高峰期,選擇合適的時機銷售,初步形成了生產、儲存、銷售一體化,農民們普遍得到了實惠。
吳艷良告訴記者,自從2016年國家不再直接收購玉米以來,農民賣糧時,烘干企業、糧庫往往處于強勢地位,農民手中的玉米賣不上好價錢。
“現在不一樣了,我們有了烘干塔,烘干后每斤賣價超過0.9元,與往年相比,增加了0.2元,而烘干成本只有2分錢。這樣,每斤玉米的利潤就可以凈增0.18元,很劃算。”吳艷良說。
“不僅如此,用自己的烘干塔烘干,還可以避免賣糧時被買家‘壓水’。”吳艷良說,此前村民賣糧食時,玉米常被高估水分,每被“壓水”1個百分點,賣價就少了1分多,全村流轉到合作社近2600畝玉米地的近500萬斤糧食,就要損失大約5萬元。
這座剛剛建成的烘干塔還惠及了附近村民,覆蓋了東興村周邊的七八個村,就近烘干糧食,給他們帶來了實惠。
國家從2016年起不再實行玉米臨時儲備收購,農民需要自己在市場為玉米尋找銷路,建立包括烘干、儲存、運輸等環節的玉米產后服務體系,對東北地區的農民來說顯得日益重要。很多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、種糧大戶,主動增加了這方面的投入,并努力提高糧食質量。
國家玉米臨儲收購政策的取消,讓很多像吳艷良一樣的村民們增強了營銷意識,在2017年秋天以來的賣糧季里,吳艷良還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發布廣告:“豐滿源農業聯合社糧食儲備庫,大量銷售烘干玉米,水分15%以內,容重720以上,糧質良好,有用糧單位和養殖場歡迎訂購。”
2017年,東興村還與遼寧一家糧食集團簽訂了協議,由集團提供無償的脫粒、倉儲等服務,村里可依據玉米價格自主選擇銷售所產玉米的好時機,為村里玉米銷售提供了更多保障。此外,這家糧食集團在同等價格前提下,擁有優先購買權,使雙方實現了互利共贏。(完)
掃一掃